当前位置:主页 > 公司

萝卜快跑的赚钱之路,跑起来了吗?

  • 公司
  • 2025-02-10 02:00
  • admin

文丨江心白

出品丨消费最前线(xiaofeizqx)

8月份,萝卜快跑发布一则辟谣信息,否认了网上一些招商加盟与租赁的传言。据悉,截至目前为止,百度的萝卜快跑从未进行第三方授权。同时,也表示当前只有官方网站与APP、小程序能进入萝卜快跑页面。

尽管百度辟谣及时,但在网络漫天的加盟谣言背后,遭受诸多非议的萝卜快跑又迎来了一大难题:萝卜快跑能赚到钱吗?

全球无人驾驶的“美梦”做到现在,始终都是步入泥潭者居多,海外的Cruise、Waymo都是鲜明的例子。而萝卜快跑在盈利方面显然也有一定的计划,就在前段时间,百度Apollo Day 2024在武汉举办。

会上表示,百度计划在今年年底,实现萝卜快跑在武汉地区收支平衡,2025年,将实现全面盈利期,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盈利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。

坦白来讲,这个目标不算小,全球无人驾驶领域都在面临盈利的门槛,以Cruise为例,Cruise成立于 2013 年,2016 年被通用汽车收购。有数据显示,如果从2017年算起,Cruise累计亏损已经超过80亿美元。

萝卜快跑能否突破无人驾驶的“魔咒”?这不是百度自己的梦想,不少入局这片市场的资本也在等待一个结果。

“萝卜快跑”盈利分几步?

长远来看,Robotaxi 想要实现盈利,首先要做到四点:第一,人力成本控制;第二,降低智能驾驶的成本;第三,提高运营时间;第四,实现一定的载客量。当然,还有一点,无人驾驶想要完成商业渗透,成本不能高于网约车。

先看当前萝卜快跑的基本情况:

在人力成本方面,无人驾驶并非绝对意义上的“无人”,尽管车内已实现无人,但在后台依旧要配备安全员远程管理,据悉,萝卜快跑后台是一名安全员管理三辆车,同时在运营区内,每两公里配备一名地勤人员。

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,截至当前,萝卜快跑项目已雇用了超过5000名专职安全员,网传的安全员工资是7000到10000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笔人力成本在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压缩,因为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规定,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,远程安全员人车比不得低于1:3。

除此之外,无人驾驶的背后还要有调度员、工程师、市场和行政人员等。数据显示,按照网约车8年强制报废期计算,单辆车的每日折旧成本约为160元,目前萝卜快跑算上折旧费、电费等,每辆车日运营成本约为370元。

但百度披露武汉的萝卜快跑单日单车的峰值已达20单,每单的收入是基于5公里5元的定价(补贴后),那么单车每天的收入约100元左右,距离覆盖成本还有一段距离。

中信建投证券还出过一组数据,根据武汉现有信息测算,在客单价(含补贴)假设下,单车每日593.28公里能实现盈亏平衡,对应单均里程8公里74.16单,目前难以实现。考虑中长期降本,预计中期“萝卜快跑”单车日均盈利25.40元,回本周期则高达6.17年。

从降低智驾成本的角度来看。

之前,萝卜快跑的无人车型是第五代“Apollo Moon”,单车成本高达48万。如今,车型已经开发到第六代Apollo RT6,单车成本从48万降低20几万。从表面来看,硬件成本的确大幅度降低。

但是应用到现实层面,单车20几万的成本仍然高居不下。

根据百度公开的信息,萝卜快跑的“Apollo RT6”预计在2024年于武汉投入1000辆运营,年规划产能根据运营部署节奏,从万台到十万台逐步攀升,预计在2025年实现在65个城市运营,2030年将覆盖100个城市。

按照这个数量来算,如果第二代车在实际中布局1万台,那仅车辆成本就高达20亿元。这还不算相对规模的基础建设与运营。即便真的实现1000台车辆的落地,根据今年5月份的数字,武汉当地有1.7万出租车、2.94万辆日均运营网约车。

萝卜快跑在这样的体量面前,怎样进一步实现渗透值得思考。

至于提高运营时长与载客量,从现实的角度出发,资本无人驾驶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?在萝卜快跑落地之初,无数好奇者前去“打卡”“测评”,最终得出了那么几条结论:无人驾驶当前比网约车便宜,但跑得比网约车慢。

根据《赛博汽车》报道,萝卜快跑同等条件下的价格大概是网约车的3/4左右。但“海通国际”在武汉实际体验,给出的结论却是,不算补贴,加上无人驾驶的时长更久,萝卜快跑里程单价实际为快车价格的150%。

诚然,价格与效率始终是出行市场中的两大关键要素,艾媒咨询一项调查显示,出行时长里有超过四成上下班通勤的用户,这就意味着实际的出行市场里,用户对于效率的要求可能更高。

“萝卜快跑”甚至不敢说自己在这两者之前全然胜过网约车,又谈何进行下一轮目标。

百度还是得造车?

在无人驾驶的赛道上,国内没有比百度更执着的了。

时间追溯到2013年,当年百度的研发就开始了,后来改装出第一辆无人车,此后基本保持每两年一周期的技术与成本迭代,时过境迁,如今立志要做全球第一无人驾驶厂商的百度,也算是功成名就。

但有一点值得关注,一直到现在,百度都在依靠其他车企提供硬件平台,或者直接在原有的车型上改造。细数那些年与百度合作过的车企,宝马、林肯、红旗、北汽、广汽……赫然都在其列。

百度无人车改造过的车型也有宝马3系、北汽EU260、林肯MKZ、威马W6……在造车兴盛的那几年,全球科技巨头几乎都不闲着,为什么看上去最该造车的百度,却迟迟没有下手?

原因大概有两点:第一,当年造车疯狂时代,入局车圈实际要烧掉不少钱,有些到现在也没回过血来,大部分跟进无人驾驶的企业本身业务就需要巨大成本,根本没资金再造车。除了百度之外,Waymo也没车。

据悉,当年在海外风头一时无两的Waymo向捷豹订购了2万辆SUV,这才组成Robotaxi 车队。

其次,现有的成熟车企在技术与成本控制上有更丰富的经验,以Apollo RT6为例,这款车是百度与名不见经传的江铃新能源开发的,尚且能将上一代40多万的造车成本压缩一半,百度似乎没必要自己下场。

然而,百度能一直“借光”旁家吗?长远来看,造车对于未来的百度而言,还是有些必要的。

一方面,走到2024年,无论是技术,还是成本,造车的门槛较从前都大为降低。美国能源部车辆技术办公室的最新研究显示,从 2008 年到 2023 年,电动汽车光在电池成本一项上,就大幅下降了 90%。

另外一方面,萝卜快跑下一阶段的重心是规模化,并在规模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盈利。当前,萝卜快跑已在武汉、上海、北京……十一座城市启动,根据李彦宏的预测,2027-2028年,规模化的自动驾驶车队开始在城市运。

2.jpg

而到2030年,自动驾驶车队比例开始提升,预计可达到30%-40%,这就要求百度要有更灵活的车辆供给能力,还有更便宜的用车成本,自行造车显然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